首页

首页 > 重要新闻 > 正文

第9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杭州)会议顺利举行

2019-10-21 18:40:58

本网讯  10月12日,第9期香樟经济学Seminar(杭州)在浙江财经大学顺利举行。本期Seminar由浙江财经大学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的60多名经济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和探讨。本期Seminar接收到了大量高质量来稿,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投票推荐和与推荐入选论文作者沟通,最后确定8篇交流论文。

本期Seminar在联合召集人浙江财经大学金戈教授、文雁兵副教授开幕致辞后正式开始,上午场论文报告由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浙江财经大学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中心凌晨教授主持,共报告和讨论了4篇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沈煜报告了《污染信息公开会影响家庭保健支出吗?》。文章以全国各地陆续披露PM2.5数据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CHARLS微观数据和双重差分法考察污染信息公开对居民保健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信息的公开明显且稳健地加强了居民在保健消费方面对避免污染暴露的支付意愿,该研究揭示了空气质量改善的价值,证实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会人员在稳健性检验、理论机制和指标选取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和给出了完善建议。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余子然报告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章基于2003-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对城市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地方政府收支缺口每增加1个单位,城市生产率下降约0.06个单位。与会人员在研究问题、核心概念、理论机制、指标选取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和给出了修改建议。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李雪报告了《土地财政推动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吗?》。文章分析了土地财政影响劳动力成本变动的机理,并使用2003-2016年的地级市资料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土地财政通过经济增长、房价变化及异质性的土地供给政策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会人员在研究逻辑、核心指标、内生性问题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和给出了完善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郑冯忆报告了《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能够推动产业发展吗?》。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创新性的将有效结构变化指数(ESC)应用于中国2008—2017年间29个省份的服务业发展测算,研究发现ESC的影响效应主要通过延迟效应与加速效应传导,但两者在对服务业不同发展指标上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上还有巨大空间与潜力,可通过不断的结构优化来有效发挥结构配置效应,改善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与会人员主要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和给出了完善建议。

下午场论文报告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谢杰教授主持,共报告和讨论了4篇论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甘甜报告了《开发区是否抑制了企业排污?》。文章通过精确匹配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级开发区的地理位置信息,研究了国家级开发区对于企业排污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可以抑制企业排污,文章进一步探究了开发区减排机制,其中开发区通过共享治污设施降低了企业治污设备成本,从而达到污染减排的效果。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开发区政策的环境效应,为我国开发区的后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赵纯凯报告了《来自军营的印记:从军经历与老年人健康》。文章使用2002-200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考察从军经历对男性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极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从军经历显著降低了老年人躯体健康和认知能力,增加了老年人慢性病患病风险,但对心理健康影响兵不明显。文章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退役军人保障背景下研究“军营印记”,研究视角独特和意义明显。与会人员主要在从军经历的特征识别等方面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和给出了完善建议。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蔡晓慧报告了《地方政府干预下的城市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迁》。文章提出地方政府干预促使城商行组织结构从扁平型向垂直型演化的观点,以此解释我国银行组织结构与经济结构背离的经济现象,并利用城商行联合重组准自然实验检验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商行组织结构、实际控制权分配和重组模式选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在政府干预越强的省份,城商行相对规模越大、组织结构更垂直化;(2)财政压力小的地区更有可能拥有城商行实际控制权;(3)在政府干预越强的省份,城商行一级法人数量更少,省政府上收城商行实际控制权可能性更大。与会人员主要在变量选取、理论机制、研究结论上与作者进行了交流和给出了完善建议。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王岳龙报告了《就业市场存在“211歧视”吗?——基于雇主学习的视角》。文章利用包含丰富个人工作经历的CHIP2013数据, 在雇主学习理论框架下,通过实证分析211重点大学经历对大学生收入变化的动态影响, 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211歧视” 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发现“211歧视” 主要表现为211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起始工资要高出24.6%, 但是在第一份工作期间内工资差距还有明显缩小趋势。文章还发现“211歧视” 更多发生在主要根据雇主个人好恶决定录用与否的行业和部门, 在这些招聘、 升职和加薪又没有一个严格标准情况下,211的信号传递功能尤其明显。这些结论对于考生和家长理性选择报考学校, 以及老板择优选择员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启示, 同时对现在正在进行的“双一流” 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通讯员 章琤)

关闭